当前位置:首页

郑国渠旅游攻略路线(郑国渠详细旅游攻略)

郑国渠旅游攻略路线(郑国渠详细旅游攻略)

本文内容以关键词郑国渠旅游攻略路线为核心展开讲解,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充分了解关于郑国渠详细旅游攻略、郑国渠攻略推荐路线、郑国渠旅游路线示意图、郑国渠一日游攻略的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1. 郑国渠详细旅游攻略
  2. 郑国渠攻略推荐路线
  3. 郑国渠旅游路线示意图
  4. 郑国渠一日游攻略

郑国渠详细旅游攻略

目前国内旅游年卡中包括郑国渠、华山、太白山的是中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中国旅游年卡”。该年卡适用于全国200多家景区,包括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主题乐园等多种类型的景区。持卡人可以在一年内免费或优惠游览这些景区,节省不少旅游费用。同时,该年卡还附带了一份旅游指南,方便持卡人更好地了解景区信息和旅游攻略。对于喜欢旅游的朋友来说,这张年卡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郑国渠攻略推荐路线

您好,茯茶镇位于中国云南省临沧市境内,周边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景点:

1. 普洱茶原产地:茯茶镇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这里有许多茶园和茶叶加工厂,可以了解普洱茶的生产过程和品尝正宗的普洱茶。

2. 茯茶古城:茯茶古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有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古老的街道,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3. 大理石林:距离茯茶镇不远,是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有着壮观的石柱、石峰和石洞。

4. 蒙自烈士陵园:位于茯茶镇北方,是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蒙自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的陵园。

5. 沧江大峡谷:距离茯茶镇不远,是中国最美的大峡谷之一,有着壮观的峡谷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6. 普洱国家森林公园:茯茶镇南方的普洱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有着丰富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自然保护区,是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郑国渠旅游路线示意图

京杭大运河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共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隋和元。


中国水系图


大运河V1.0——先秦


京杭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即春秋时期鲁哀公九年。


吴王夫差为北上和齐国争霸,在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凿了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以便于输送粮草和军队。


开邗沟后3年,吴国又继续向北开凿,在商鲁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名菏水,又名深沟。使沂水(泗水支流)、古济水相连通。于是吴兵船粮草便可从长江出发,由邗沟北上经泗水,再由菏水通济水至黄河。


除了邗沟—荷水之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开凿了很多运河及水利工程,以用来运输和灌溉,著名的包括,郑国渠、都江堰、灵渠、鸿沟等。这些水利工程的目的,不外乎军事及农业。


所以大运河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中国的政治、军事、农业乃至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了。


先秦运河示意图


大运河V2.0——隋朝


从秦汉、三国到魏晋南北朝,近千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水网运河大体保持不变。


由于南北朝三百余年的战乱,北方残破,中原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到了隋朝,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为连接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统一全国,京杭大运河第二次大规模开凿和扩建的历史来临。


公元584年,隋文帝杨坚开广通渠,由大兴(长安)自潼关通黄河,公元587年,隋文帝在扬州开阳山渎,对邗沟进行裁弯取直,进行漕运。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全长1300余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长1900多里。


公元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共800余里。仅26年之内,以长安、洛阳为轴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全长四千余里的南北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唐宋时期


隋炀帝为开凿运河和征辽东高句丽,几年之内征发数百万民工,役民力到极点,天下大乱,数年后隋亡唐兴。


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多次征辽东,先后灭百济、高句丽的战争。多是利用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进行输送粮草和军队。


高宗以后,关中地区的出产已不足供养长安城,大唐帝国的繁荣完全依赖江南漕运。随着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超过了北方,中唐以后更是“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唐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残唐五代,军阀混战。最后宋太祖赵匡胤一统中原,定都汴梁,原因就是汴梁有江淮漕运之利。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中,舟桨往来,桅樯林立的汴河,道尽了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这汴河正是北宋的立国之本。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每年经汴河运往京师的漕粮数目以百万石计。


宋、金之际,金人南下,加上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汴河逐渐壅塞,宋、金、蒙南北对峙时期,漕运亦断绝。


大运河V3.0——蒙元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北移,因运河河道多有壅塞,水陆转运颇多不便,而海上运路往往风信失时,又多倾覆。


于是,元朝政府着手组织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与修凿。京杭大运河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时期来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考察江淮到大都河道状况的郭守敬认为,“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可以通漕”。于是,元廷逐步在山东西部大力开挖新的河道,大运河弃“弓”走“弦”,“人”字形运河裁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济州河开凿成功,从济宁到东平县共150里。公元1289年至元26年,郭守敬主持开凿会通河成功,从东平县到临清,共250里。此段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河段。此工程历时6个月,中途建水闸30处,可随时调整流量。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全线竣工,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全长160余里。至此,京杭大运河南北全线贯通,杭州的漕船可以直接驶到北京城内,全长1794公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京杭大运河。


元代大运河除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提供便利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以至现代大运河的水运条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北京大都城地位的逐步确立增加了一个重要前提。


元代京杭大运河与海运


明清繁盛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会通河於塞三分之一,明成祖朱棣命宋礼疏通会通河,宋礼在汶上县访得汶上老人白英,用白英的“引汶济运,南旺分水”之法,使会通河的漕运量提高了十倍。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整个政府机构的官员随之迁至北京,加上京城三大营及长城九边的屯兵,每年所耗之粮多由大运河漕运供应。京杭大运河迎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由于宋代黄河夺淮入海,从徐州到淮安青口500多里河段,大运河以黄河为漕粮运道,所以明清时期治河即治运。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明代最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策略。


“借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


潘季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淮河、黄河、运河连在一起全面整治的人,潘季驯500里堤防和洪泽湖高家堰加高工程竣工后,漕运得以维系。


终明一朝,经大运河漕运入京师的漕粮平均每年在四百万石左右,最高时达五百万石。


潘季驯巡河


明清易代后,满清统治者携十几万八旗贵族入关,定都北京,同样依赖大运河的漕运。


所谓“京师根本重地,官兵军役,咸仰给于东南数百万之漕粮”。满清政权的稳固还是维系于京杭大运河。


清代对运河的治理主要是康熙年间命靳辅开中运河以全程避开黄河,加筑高家堰等工程。在管理运河机构方面,改明朝的漕运总督为河道总督。


明清时期大运河


大运河的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势力逐渐进入中国内河,漕运逐渐式微。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公元1901年清光绪27年,漕粮折银,漕运停止。


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随着漕运的废除,大运河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


铜瓦厢决口


自京杭大运河诞生以来,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维护和保障其贯通的,一直是通过国家力量的维修建设。由于水源短缺和黄河泛滥,大运河的生命一直都很脆弱,维护和保 障与开凿一样都是浩繁的工程。


清末和以后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曾宣称要整治运河,但始终未曾赋予实施。昔日运河沿岸众多的会馆、货积如山的码头、摩肩接踵的市场,随着运河的断流停航和废弃,也逐渐变成了遗迹,甚至荡然无存。


运河两岸和河上的许多民俗风情大多散落民间,逐渐销声匿迹。

郑国渠一日游攻略

郑国渠、崇文塔、安吴青训班纪念馆、原点新城商贸示范区、龙泉公社、张家山自然风景区、泾阳县博物馆、泾阳吴氏庄园、程家大院和太壸寺。

热搜